陜西省核工業地質局檔案館是在原局科技檔案室和文書機要室的基礎上,于1988年4月正式成立。2002年10月陜西省人民政府在核工業地質局三定方案的批復中,明確局檔案館為局機關直屬事業單位(處級建制)。
局檔案館現有職工5人,其中大學專科以上學歷4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人。檔案庫房設有科技檔案1庫、科技檔案2庫、地質資料庫、文書檔案庫、會計檔案庫。庫房安裝有密集架、檔案柜、防磁柜、空調、去濕機、加濕器、防火設備、報警系統。檔案館配有電腦、復印機、打印機、掃描儀等辦公和檔案保管設備29臺套。安裝有計算機寬帶網,可以在Inter網查閱與下載各類資料,機關的局域網已經建成運行。
局檔案館保存有7大類檔案資料,分別為:鈾礦地質類、金礦地質類、地質資料類、探礦(基建、民品、設備)類、文書類、財會類、聲像類。共有檔案9358卷、4635冊、1368件,地形圖6517張,地質資料2745件。另有各類聲像制品 937盤(張)。
局檔案館編制了實用方便的檢索工具,簿式檢索有《案卷目錄》、《卷內目錄》等。利用計算機可以對所有科技檔案進行快速準確查找。還編有《屬地化管理所有文件目錄匯編》等資料。
局檔案館十分重視館藏地質資料的利用和綜合研究,先后完成《西北地區鈾礦資源形勢分析報告》(1987年)、《西北地區鈾礦資源對2010年國民經濟建設保證》(1993年)等研究項目4項。積極協助地質科技人員,輔助完成科研項目10余項。這些項目的研究成果,對西北地區鈾礦勘查和金礦開發,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其中部分成果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勵。
局檔案館管理職能明確,管理層次清晰,管理網絡健全。一是負責對局屬7個單位檔案室的業務指導和重要檔案工作的監督檢查;二是負責局管項目的文件資料歸檔與保管,參與局管項目竣工的檔案驗收;三是指導局機關各處室和3個獨立法人單位文書檔案、會計檔案和其他檔案的歸檔。
局檔案館在16年的工作中做出明顯成績,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96年3月經核工業總公司考評,我局檔案工作目標管理為優秀;1998年9月經國家檔案局批準,我局檔案管理為科技事業單位國家二級。局檔案館先后榮獲“陜西省先進單位”、“陜西省先進檔案工作集體”等榮譽稱號。
館藏檔案介紹
(一)、鈾礦地質類
本類檔案是我館藏資料中最重要的部分。匯集了1956年至今西北七省區放射性鈾礦勘查與科研檔案2387卷(檔)。其中珍貴的檔案資料有:我國最先發現的鈾礦床;我國第一個地下溶浸開采的鈾礦床;我國第一個引進前蘇聯技術,實行地下原地浸出的地浸砂巖型鈾礦床;1958年全民煉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部分鈾礦床等。
(二) 、金礦地質類
本類檔案也是館藏資料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匯集了八十年代初經國家批準,我局進入黃金礦產勘查領域20多年來,在西北七省區進行金礦勘查和科研的技術檔案419卷。其中包含甘肅、陜西、內蒙古等省區百余個金礦床(金礦點、金礦化點)的地質資料。
(三) 地質資料類
地質資料類是地質檔案的輔助資料,最早的資料形成時間是1961年。內容有:地質礦產綜合研究資料、科學技術會議文件、航空測量資料和西北7省區及東北、河南省等地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共有技術資料2745件,地形圖6517張。
(四) 探礦(基建、民品、儀器設備)類
本類檔案最早形成時間是1975年,共有312卷。主要內容:在陜、甘、新、內蒙等省區進行鈾礦、金礦、鉀鹽礦的探礦工作中,鉆井、坑道施工及探礦研究的技術資料;局機關所有大型建筑的工程資料;八十年代以來我局主要民品建設項目(活性炭廠、造紙廠、淀粉廠、地板磚廠、鉬礦、石膏礦等)的技術資料;各類工程勘查報告;以及我局主要地質儀器設備的技術資料。
(五) 文書類
文書類是館藏檔案中的重要部分,保存的文書檔案最早形成時間是1955年,匯集了我國鈾礦勘探隊伍成立至今,西北鈾礦勘探管理機構(二機部西北一八二大隊、甘肅二0七工程指揮部、二機部新疆五一九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勘探局)形成的文件材料。這些檔案資料系統的記載了50年來我國西北地區鈾礦勘查和隊伍變遷的歷史。本類檔案共有6240卷,1368件,另有組織沿革、大事記、年鑒、西北鈾礦勘查史等編研資料。
(六)、財會類
會計檔案最早形成于1955年,1993年按有關規定銷毀了部分過期的會計檔案。現存有局機關和局下屬35個經營單位會計帳簿、憑證報表等4635卷(冊)。這些檔案資料完整反映了50年來國家在西北地區進行鈾礦勘查的投資狀況,以及我局執行國家計劃和財務運行情況。
(七)、聲像類
內容有:科技資料光盤、與紙質科技檔案相應的電子文件光盤、反映我局歷史上重要活動的錄像帶和照片、相關的計算機軟件等,合計937盤(張)。